生物土壤结皮是沙坡头站近年的一项新研究,即在传统固沙技术基础上,利用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提速沙化土地治理。利用传统固沙技术,天然结皮的形成至少需要5至10年,但在沙面人工种植蓝藻可以加快结皮进度,1年左右即可形成生物土壤结皮。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先进的光学原子钟,其中包括单离子时钟和光晶格时钟。这些新型时钟展示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可比现有的定义国际单位制中“秒”的铯原子钟精确1000倍以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上。
该研究发现的羽虱卵化石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虱类卵化石记录,为研究外寄生虱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视角。研究表明,早期羽虱能够在反鸟类羽毛上完成整个生命周期,表现出与现代虱类相似的生态特化。
为此,研究团队另辟蹊径,找到青藏高原之外的雪豹化石记录。科学家们从欧亚大陆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5例稀有雪豹化石,分别位于我国甘肃龙担、北京周口店第三地点、北京门头沟牛眼洞,以及法国阿拉戈、葡萄牙曼加拉尔加。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一期《通讯-地球与环境》发表文章指出,直立人至少在120万年前就能在类似沙漠的环境中生存。研究结果表明,行为适应包括在几千年里反复回到特定河流和池塘寻求淡水,并能开发出专用工具。这种适应能力可能导致了直立人地理活动范围的扩张。
从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60秒、100秒到2023年的403秒、如今突破1000秒,近年来中国自主研发的“人造太阳”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让中国聚变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也为全球聚变堆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有中国“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20日在此间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等离子体运行”。这是中国科研团队向着聚变发电的未来迈出的一大步,也是人类向着清洁能源未来迈出的一大步。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1月20日获得重大成果,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新的世界纪录。
在谈到“一票难求”问题时,金海月表示,随着服务条件的完善,博物馆每日放票数量已经从最初的600~1000张,增加到7000张,但在节假日期间票量还是比较紧张。“因为这座博物馆的标本数量非常大,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希望尽可能保证每一位游客的参观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