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获悉,该院研究人员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核心区风蚀起尘量变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学术期刊《中国沙漠》上。
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基于嫦娥五号月壤样品,来自该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采用多种古强度测试方法,成功获得月球20亿年前的磁场信息。研究显示,月球在20亿年前存在一个较弱的磁场。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
山壁陡峭、怪石累累,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县”)随处可见的景象。漫山遍野的怪石犹如巨兽,侵扰着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
从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到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刚刚过去的2024年,科技领域热潮奔涌,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一项项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展现了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
禁闭是一类非常有趣的物理现象。其中,夸克禁闭为人们熟知。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夸克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人们无法在自然界中观测到单个的夸克。它们总是以多个捆绑在一起形成复合粒子的形式被观测到。即便在高能粒子碰撞机中,人们几乎无法改变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粒子碰撞碎片中的夸克瞬间就形成了新的复合粒子。类似地,人们在凝聚态体系中观测到准粒子成对出现现象,通过量子调控手段可以改变准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得 ...
蔡书慧指出,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月球在距今20亿年前仍存在一个较弱的“发电机”过程,所产生的磁场强度为2—4微特,这表明20亿年前月球深部仍保持一定的热对流或热传导,其驱动能量可能来源于内核结晶、进动、钛铁矿堆晶下沉等过程,仍然具有活力的月球深部可能为 ...
2024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琅琊论坛日前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古镇口园区召开。来自国内3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助力海洋科学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交流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琅琊”海洋大模型1.0正式发布,该模型对提升全球海洋预报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由部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评选的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拉索”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研制成功、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等科技新闻事件入围。
蛇的演化谜题、微重力燃烧实验的未来、大模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科学院2025跨年科学演讲活动2024年12月31日下午启动,以融媒直播形式,举办专家演讲、圆桌会谈等系列活动,为公众奉上一场科普“盛宴”。活动将持续到2025年1月1日。
2024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全球高分辨率海洋大模型“琅琊”1.0版本在青岛正式发布。该模型可一次性预报未来1至7天的温度、盐度、海流等全球海洋状态变量,空间分辨率为1/12°、时间分辨率为24小时,显著提升了全球海洋预报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安委会主任丁赤飚带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奥运村校区、微生物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等院属单位开展元旦前安全检查。 检查组重点围绕重大项目安全、实验室安全、生物安全、网络与数据安全、消防安全、园区安全、学生安全等方面,深入实验室、标本库、中控室、学生宿舍等场所,现场检查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落实情况,查看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进展,对发现的问题隐患现场提出具体整改要求。
微重力燃烧实验的未来、大模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蛇类为何没有腿……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功举办“复兴路上的科学力量”2025跨年科学演讲活动。活动中,多位专家学者、科普达人和慢直播团队以融媒直播形式,带来了硬核又趣味满满的精彩内容,为公众奉上一场科普盛宴。